炎帝神农与中华国医药文化之梦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神农氏 农耕文化 散文 炎帝神农与中华国医药文化之梦

炎帝神农与中华国医药文化之梦

2024-06-28 10:24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精准医疗与安全用药 中药药理学专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连达

 

    神农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,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有非常重大的贡献,比如在农耕文化,对人类文明、社会进步方面等。在此我想谈谈他在医学领域的三大贡献。     首先他是中医中药的创始人。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,由此有了《神农本草经》,有了中药,后来有了《内经素问》,才有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中医学,因此中医中药的始祖就是神农氏,这个没有争议,这是个伟大的贡献。中医中药始于神农氏,也就是说在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中医中药,这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、任何一个民族都早的多,甚至早几千年。     炎帝神农氏第二大贡献,在毒理学的研究,他是创始人。我们都知道西方医学有毒理学,但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毒理学研究,认为毒理学是西方传过来的,其实这是误解。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。”神农尝的是什么呢?不是疗效,是毒性。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毒理学研究,而且是人体毒理学,比西方的实验毒理学先进得多。     炎帝神农氏第三大贡献,是医务人员的献身精神。神农是最早以身试毒来救助病人的,这种献身精神始于五千年前。一直到今天,我们中国的医务人员仍然有这种献身精神。     药品是治病救人的武器,如果药品不安全,那就会杀人不见血,不仅不能治疗病人,甚至害死病人。因此医药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。在这方面,过去有许多不正确的看法,借此我想纠正一下。     中医无毒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!是药三分毒,只要有疗效就有毒性。如果中药无毒,神农氏怎么会“一日遇七十二毒”呢?认为中药无毒,男女老少皆宜,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。不过,另一种观点认为,中药只要有毒性就应该禁止使用,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。西药毒性更强、发生率更高,也要禁止使用吗?如果中药、西药都禁止使用,我们拿什么治病?所以正确的看法是,无论中药、西药都有毒性,都有不良反应,关键是合理科学用药!由于任何药品都有毒性,因此加强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管理十分必要。     近期,就食品药品安全问题,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出 “四个最严”——最严谨的标准、最严格的监管、最严厉的处罚、最严肃的问责,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。在目前情况下,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问题时有发生,有些不法现象屡禁不止等。“四个最严”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问题,这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,但在执行过程中,我们仍然需要解决好一些问题:     比如“最严谨的标准”问题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我们建立了很多传统的标准,包括食品药品安全,但是到目前为止,还有很多产品没有建立标准,或者有的建立了标准但是不科学、不严谨、不合理,不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,这些有缺陷的标准无法保证食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这是亟待加强的!比如中药的说明书,这是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的重要文件,但是遗憾的是,到今天为止,有半数的中药说明书是不合要求的,该说明的问题没写清楚,甚至有意隐瞒不良反应,或者掩饰不良反应、夸大疗效等。     在食品药品严格监督管理方面,其实我国做了很大的努力,但也存在问题。医药界同行都知道,过去管药的部门叫“九龙治水”,管理药品的部门多,监管非常紊乱。后来中央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整顿,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,从机构、体制上有了极大的改善。后来发现这个”九龙治水”变成了“一龙治水”,而后又发展成“十龙治水”,现在管药的还涉及农业、林业、农副业、市场、商业等很多部门,有的时候谁都管,遇到难题谁都推脱,因此在机制和管理上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。另一个问题是,我国药品的监督管理力量严重不足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加大药品安全监管呢?可以发挥社会监督、群众监督、各行各业参与监督。可惜目前我们对这些监督机制重视不够,鼓励和支持力度不够。官方的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够,群众性的社会监督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,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,我国假冒伪劣药品、药品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。所以说,现在我国距离“最严格的监管”仍有很大的差距。     过去我们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,对药品类的违法行为惩罚的力度还不够,大部分是行政处分,或者罚一点款了事,但是一个假冒伪劣药品有时可能带来多少亿的利润,些许罚款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,所以有些奸商有恃无恐、毫不在乎,这也说明我们的药品安全监管、不法行为打击强度仍需加强。     “最严肃的问责”,问谁的责?比如有药厂发生重大事故,甚至发生较多人数的药害事件,主管部门没有担起应担的责任,但是没有一起案件正真责任追究到底。所以,建立最严肃的问责制度有待加强。     努力保护全民健康、保证所有病人安全用药,是我们共同的愿望,也是今天我们纪念老祖宗神农氏,向他学习舍己为人的医药精神所在!希望中医药事业有空前的大发展,全国人民健康长寿、幸福快乐!

中医药文化引领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国医大师 孙光荣

    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: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,就没有中医药学;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,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;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,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;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,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。由此可见,引领与推动,是中医药文化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两个关键作用。正因如此,发展中医药文化已逐步成了党和各级人民政府、社会各界以及海峡两岸的共识。今天的寻根大典就是一个明证。从1983年人大代表首次呼吁中医药立法,历经30年之后,2014年7月24日,国务院公布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》,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,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中医药的发展政策,由此,中国中医药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。     中医学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之瑰宝,但近百年来却遭受到“非科学”或“伪科学”的质疑,艰难地走上了一条彷徨、抗争之路。中医学的未来发展,需要中医药文化的自觉、自信与自强,唯有如此,才能在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赢得健康发展与全面复兴的同时,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,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创新发展。     为了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,必须发展中医药文化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,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、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。”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,积淀、融合、蕴含、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。从中医药切入,可以最直接、最简捷、最通畅地进入中华文明之门。     中医学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。中医药之所以能够生根、发芽、成长,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,且历经劫难而不竭,正是由于有不同于西方的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学的前途命运和发展方向问题,必须从哲学入手。中华传统哲学思想,包括变易、中和、意象等,在中国的社会学、政治学、天文学、地理学乃至兵学、农学、医药学、建筑学、星相学、堪舆学之中,都是一以贯之的,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。然而,在现今中国,“西化”是不争的现实。“西化”的蚕食与冲刷,使得中医学之中的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内涵与底蕴失落了,有的甚至无法再现。     中医药是“独特的卫生资源、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、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、优秀的文化资源、重要的生态资源”。因而,中医药文化发展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。     为了世界医药学的创新,必须发展中医药文化。中西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、维护健康的医学科学,目的一致,都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但是,这确实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。     西医是在还原论的指导下,在结果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所以西医在治疗上是一种对抗式的思维,着重于寻求致病的因子和病变的位置,有病毒则消灭病毒,有细菌则杀细菌,肢体不行则将之切除。这就是西医的特色,也是它的优势。中医则是在天人合一论的指导下发展,从亿万的临床病历中来总结的,采用的是包容式的思维,扶植人的正气,抑制邪气,促进人自然恢复健康,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。这是两种文化,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。但现在很多都是西化了,西医诊断,中医配方,这不是真正的中医。西医看数据,凭仪器,中医则是凭智慧。这一文化思维,就是中医药学要传承的。这就要我们来寻根,不能一讲什么就西化。所以,从世界医学的继承的角度,为了人类的健康,更需发展中医药文化。     中医药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,正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,不断继承传统,勇于创新,直面人类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现实需要,才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、前景辉煌的中医药文化。今天,在医药学面对更严峻挑战时,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医药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深思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实践,需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,走特色发展之路;构建合理的大格局,走科学发展之路;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,走创新发展之路;加大支持力度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     文化是政治,文化是形象,文化是环境,文化是生活,文化是经济。发展中医药文化不单纯是中医药行业的事情,也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事情,而是涉及到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多领域、多方面的一项关系国计民生、关系国家战略的大事。共同以中医药文化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,才能真正用“中国式办法”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。     发展中医药文化,需要整理多方面资源,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,联合攻关,协同创新,才可能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。     让我们共同努力发展中医药文化,为引领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、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。

炎黄始祖与寻根文化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鲁谆

    寻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。古语,“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”我们举办寻根节、参加寻根节,首先要把“根”字的涵义弄清楚。     从文字上来考究“寻根”。东汉许慎所著《说文解字》,“根,木株也。从木,艮声。”“株”即树木的地下部分,“木株”即树根。“木”字的本意就是扎根于土地上的树。查询《辞海》生物分册,给“根”的释义是“维管植物体轴的地下部分”,根主要的功能是为了固着植物体和支持地上部,并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养料。所以说,根是植物赖以存在的基础、成长的源泉、命脉之所系。     “根”字,被引申到其他领域,泛指宇宙万物的基础和本源。通常所说的“寻根”,是指弄清个人、家庭、宗族、民族的来龙去脉,探究其根源。“寻根”和“问祖”密不可分,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性,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心里和精神需求。中华寻根文化的历史悠久、影响深远。首先,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有五千多年的历史;其次,中国的祖先崇拜传统深厚;再次,同儒家文化的影响分不开,孔子的弟子由子说,“孝悌也者,其为仁之本欤?”把“孝”作为人的根本。中华寻根文化有其独特性,一是与姓氏文化结合,二是与祭祀文化结合,三是与乡愁文化结合,四是个人寻根与民族寻根结合。     炎黄二帝是世界华人的同根共祖。2015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时说:“两岸同胞同根同源、同文同种,历来是命运与共的。”朱立伦说:“海峡两岸同为中华民族,是命运共同体。”国共两党领导人基本共识,反映了五千多年我们历史发展的轨迹,道出了两岸同胞、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!五千多年来,从炎黄结盟,到华夏族,再到汉族,以至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,充分说明,海内外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,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。两岸同胞、世界华人到炎帝故里随州寻根拜祖,正是同根同祖、同文同种、命运与共的反映。     中华寻根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。孔子的弟子曾子曰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“慎终”,慎重地对待父母的死去;“追远”,追念远代的先人。“追远”即寻根,也就是不忘祖先,不忘祖籍,不忘祖国,不忘炎黄始祖,不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血脉相连。寻根拜祖,对于推进广大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,社会风气的向上、向善,具有无可替代的潜移默化重要作用。寻根文化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,中国古代许多诗词,蕴藏着寻根文化的深厚内涵,值得反复吟咏,深入领会。唐代诗人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,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”这里没有讲“根”,却蕴含了对根的无限生命力的赞颂。清代著名书画家和诗人郑板桥的题画诗 《竹石》: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以形象生动手法,抒发根对于植物是多么重要!借物言志,人也如此,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,才能抵御千磨万击和来自各个方向的狂风袭击。清代学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: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”落红护花,首先是护根,根得到养护后,才能把养分输送给花。民间一句老话“落叶归根”,这也是世界华人的优良文化传统,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埋骨乡梓,而在于魂归故里,灵魂深处的归根情节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写到:“天下万山祖,其名曰昆仑。昆仑有南枝,万里趋越门。人生亦有祖,谁非黄炎孙?归鸟思故林,落叶恋本根。”     寻根文化与文化寻根是相辅相成的。我们寻根,特别重视的是文化寻根,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。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将我们凝结在一起,我们有血缘的关系,更重要的是我们共有的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。文化寻根,要不忘炎黄二帝的丰功伟德和开创精神,弄清中华文明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炎黄时代,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,懂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其深厚根源。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紧扣时代脉搏加以倡议!     通过举办炎帝故里寻根节和炎帝神农文化高端论坛,要更好地培育和践行中华寻根、恋根、归根、护根的优良传统,紧扣时代脉搏,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,让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,更加根深叶茂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,永葆青春。

纪念炎帝神农 发展中医药研究 台湾医学博士 张永贤

    人类生存最为关键的除了填饱肚子,就是对抗疾病,保证身体健康。对抗疾病则需要医药,炎帝神农对医药做了极为重要的探索、显著的贡献。在20世纪,人类在对抗疾病上做了极大努力,疾病减少了,寿命延长了。而到了21世纪,人类更关注健康。这时,在养生、保健等方面,中医药便成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。     炎帝在农业、医药上功绩显著,在台湾也极为推崇炎帝,台湾境内有167间炎帝庙宇。在台湾的167间庙宇里,炎帝神农氏有三种形象,推广农业、采集药品时,脸偏绿色;中年时,奔波日晒,是红色脸庞;后期,因尝百草试毒,脸呈黑色。药物,强调安全有效。因此,海峡两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研究极为必要。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方面,针灸在近40年传播发展得很快。针灸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,却在短短40年内传到全世界180多个国家,在敬佩很多人做的努力和贡献时,我想提一个问题:洋中医。     德国人卖银杏叶,但银杏叶来自中国,比如随州就有千年银杏谷;韩国人卖人参,但人参来自中国长白山;美国和加拿大卖西洋参,英国人卖立顿红茶且极为畅销……德国人拿银杏叶做文章,第一代是用来做茶包泡茶喝,第二代是提炼里面16%的自由基,第三代则是提炼24%的自由基,第四代则是降低里面有毒的银杏酸,使之成为药品。银杏叶成为药品,是经过了761次的实验才成功的,精神可嘉。因此,我们对银杏叶、茶叶等要进行反复不怕失败的研究,使其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。     茶叶,产于中国,畅销全世界。不仅如此,茶叶在传到日本后,经日本的一个厂对茶叶制成药物进行初级研究,再由加拿大、德国接力研究,最终在美国完成生产,制成药物。这是一个跨国的研究。这个例子充分的说明,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团队的力量,共同研究。     再回到洋中医的话题,如桔子最早产于秭归,但桔子1893年传到了美国;最早产于宜昌的猕猴桃到了新西兰,成了奇异果。同样,炎帝神农探索的中医药在国外成了洋中医。针灸,也面临洋针灸的问题。在近8000万人口的德国,有5万医生学针灸,在日本则有104个针灸学校,在美国有5万个针灸师。他们称其为医学针灸、科学针灸,甚至是西医的针灸,认为只有西医做针灸才叫针灸,我说应叫针灸医学、针灸科学,但他们不以为然。而且,穴道等一些针灸专业名词在国外的针灸医学领域也有了新的名称。另外,我国的针灸大师到了国外不能随意施针治病或是进行工作,因为他们不认可。这就面临一个国际化的问题。     另一方面,未来中医药的发展需要现代化。研究中要发扬神农尝百草的精神,并注重品牌意识,打造李时珍、炎帝等品牌。在20世纪,当西方的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,变成了现代医学。但中医药还是传统医学,中医可以进行脉诊,也可以是望闻问切。西医可以借助仪器显示脑波,那我们为什么不考虑将极为重要的中医上的脉波呈现出来呢?这样,将更有助于中医的学习、传承。这些研究,还是需要我们多研究神农本草经。同时,可以多办类似今天这样的与中医药有关的研讨会,甚至展览会等,或是设立国际化的中医药领域的学术奖项,打造神农的药草品牌,或是借助影视作品开展宣传等,更好地发展、传承中医药。  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